讀書心得

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這是個很深刻的問題,其實也是很隱微的問題。或者說,隱私的問題,基本上隱微也隱私到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回答;因為,要嚴謹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將所謂〝人生〞解構為各個單獨狀態,並為各個狀態做出評量標準與配分比。這幾乎不可能,即使我們勉強去做,也難免會陷入麥克斯威妖悖論的困境──為了達成最大效益而做的觀測、判斷與控制也會消耗資源,讓效益下降。

 

因此,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我還是覺得,這並不是一本能讓人成功的書,雖然藉著這個引子,也能讓我們思考一些事。

 

那麼,回到文本中,如同書名所說,衡量人生;作者在序言中就提出了三個作為標準基礎的問題:如何應對工作、如何經營家庭與如何確立自己的信念。在書中,作者也不斷的試著用理論──至少其聲稱經過嚴謹驗證過的那些──來加強自己的論述。

 

是的,我們應該熱愛工作或找出熱愛的工作,審慎計畫也不斷檢驗計畫、同時自然還要保留大幅應變的彈性,並在選定目標努力並盡量創新工作的同時也努力經營家庭、發展人際關係,以及確立自己的信念……如此這般嚴謹的管理自己的人生,就能夠成功。書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但是,真的嗎?在這裡先說明,並不是說這本書毫無價值,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參考並選擇其中提到的方法。但是,我還是要說,這本書並非沒有可以質疑的點。

 

首先,我發現作者(和很多其他”成功學”作者相似。)一開始引自然科學的定律(這本書選用的是流體力學中的白努力定律)作比喻,後面帶入的理論卻都是社會科學的範疇。這兩者本有著不應混同的差異,社會科學因其本身的性質而難以用偽證性去驗證,因此多為歸納與統計的假說:理由其實亦頗為易明,比起自然科學實驗,社會實驗基本難以排除可控變因外的其他干涉,甚至連一些我們認為可忽略的干涉,比如天氣,都會對心理產生不等量的影響,我們同樣難以排除時間,或者說過去,尤其實驗體本身過去的影響;何況人本來就只身具有限的理性,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通常只歸納出一個大略脈絡與現象存在的原因,因為更精確的驗證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不是告訴我們並驗證什麼因怎麼樣的導致什麼果,而大多都只是告訴我們,曾有什麼因與曾有什麼果,至於中間欠缺的因素是怎麼樣的?有沒有其他因素介入?介入的如何?這些通通都只是用難以準確驗證的假說來發揮。

 

實際上,就連其提及,也算是廣為人知雙因素理論,討論激勵與保健兩大因素的那個理論,一直以來也不能免除質疑與批評──縱然保健因素還勉強有個大略的參照,但激勵因素卻一直充滿著不確定性,隨著個體而有難以忽略的差異。

 

因此,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並列,並聲稱其說與自然科學的定律皆為嚴謹驗證過的、能及於萬物的理論,根本上就是抽換概念的障眼法。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不少問題,比如理論間的衝突與選擇、社會(群集)目標與個體目標等等作者略過的空白不確定區域,這些其實都可以探討與質疑,不過礙於時間與篇幅,於此先不贅述。

 

這一點感想只是懷疑與省思,並不代表此書中所言全無價值,但要如何衡量人生,其實應該是個體的抉擇,即使我們強用為數眾多的公式來追摹幽微的人心,每一個獨立自我中隊每個公式中的參數甚或公式間的位階與優先序其實也都是有差異的。

 

就算給每個人的心一把名字一樣的尺,那尺上的紋樣刻度,依然會出自各自的手工。否則,千古以來有關自由意志的思辯,早就能夠終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竹所讀書會 的頭像
    新竹所讀書會

    交通部公路總局新竹區監理所讀書會

    新竹所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